当前位置:社区治理 > 北京:“熟人社工”回归 这个社区找回20年前的那份亲切

北京:“熟人社工”回归 这个社区找回20年前的那份亲切

2019-05-16    来源:

  走出家门,步行只需3分钟,王茜就能抵达居委会——那也是她现在的工作单位。


  作为社工,王茜是初来乍到,但作为居民,她已经在十里堡住了5年多。今年年初,由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统筹协调,她和其他三位社工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社区工作,成为“熟人社工”。如今,十里堡的16名社工中有9位居住在本社区,其余几位也大多是八里庄居民。十里堡共有43栋居民楼,6000多户居民。他们大多是老京棉厂的职工,年龄在60岁往上的占20%。


  才不过两三个月时间,王茜就已经一一拜访过自个儿楼上的近百家住户。“都是街里街坊,本来就常打照面,脸儿熟。”王茜说,“熟人社工”了解居民的脾气秉性,打起交道来更容易。正因为本就是熟人,如今,她已基本做到包楼“一口清”。


  一口清,指的是翻开居民花名册,看地址,背人名。这并不是十里堡社区的新创意,而是20年前家委会的老传统。“当年,‘一口清’是我们的基本功,人人对答如流,还得定期评比。”说话的是十里堡社区书记刘晨,她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,同样是一名熟人社工。


  2000年以前,小区大多是职工家属院,由退了休的大爷大妈担任居干,组成家委会。他们戴着红袖箍,拎着扩音喇叭,走街串巷召集居民开会,忙里忙外调解邻里纠纷,发放老鼠药、通知单。2000年左右,家委会改成了居委会,后来又设立了服务站,“红袖箍”回了家,专业社工上了岗。打那时起,全市的居委会社工本土化率急剧下降,就拿朝阳区来说,2018年,仅有20%社工是本社区居民。


  “专业社工学历高、脑子活,但以前的‘红袖箍’也有优势,比如更接地气儿、能做到全时服务。”朝阳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说,而且,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,理应有本地居民加入,共同决定社区事务。因此,今年年初,由各街乡统筹、各社区调岗,朝阳466个社区的居委会本土化率均超过40%。


  刘晨总说,“熟人社工”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头一个,就是街坊邻居都给面儿,工作好推动。


  去年,十里堡社区启动拆违,要把楼前楼后多年来的私搭乱建全清理掉。大海是社区的老住户,素来脾气火爆,坚决不同意拆自家违建。社工上门做工作,他气得连说带骂,谁也劝不住,只能把刘晨叫来。


  “我到了那儿,还没张嘴劝呢,大海那股子气势就消了一半。”刘晨说,因为和这里的居民相识多年,即便是社区里著名的“刺儿头”,也多少会顾及她的情面,“咱们有句老话儿,叫‘熟人好办事儿’,脾气再冲的人,也不会真的拉下脸来。”


  既然是熟人,说话自然也不藏着掖着。她把大海拉到一边儿,大到国家政策,小到邻里关系,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。五大三粗的汉子挨了一顿批评,一声不吭,心服口服,当天下午就把违建拆了。


  一旦有突发事件,需要社工立即赶往应急处置时,熟人社工就显露出巨大优势。


  今年年初,十里堡东里126号楼的一户居民家突发火情。火光从住户的厨房透了出来,整个楼门都浓烟弥漫。


  “当时是晚上7点,我正在家炒菜呢。看到对面的126楼着火了,我放下锅铲关上炉子,就赶紧往那里跑!”社工董敏说,3分钟之内,她和书记刘晨、社工张学农就到了126楼下,开始组织疏散住户。仅仅10分钟后,其他几位本土社工也都赶到失火现场,安抚该楼的居民。


  火势虽不小,但因为疏散和救援及时,那次火灾中没有一名居民受伤。


  住得近,也使得“全时服务”成为可能。每当有居民问王茜,社区活动室周末是否开放时,她总是回答说:您什么时候想来,我就什么时候来给您开门。全天待命!


  70岁的李明亮则感触更深。惟一的儿子去世多年,生活中的不少小事儿就能把他难住。生病挂号、出门打车、买火车票、修家电……碰到急事难事,哪怕不是工作时间,也能随时去敲熟人社工家的门。


  “对居民来说,全时服务很贴心,对社工来说,的确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,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受到一些影响。”刘晨说,但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,社工们从没跟她抱怨过。如今,不少老人一见熟人社工,直接称呼“闺女”“儿子”,居委会渐渐找回了20年前的那份亲切。


  原标题:“熟人社工”回归 北京这个社区找回20年前的那份亲切


责任编辑:黄守玲

在线投稿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881-52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