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思想阵地 > 上海:对社区治理及家门口服务进行量化管理

上海:对社区治理及家门口服务进行量化管理

2018-05-09    来源: 人民日报

  基层社会治理做得好不好,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?村居委会要去行政化机关化,有哪些要求和准则?在“家门口”为老百姓提供服务,有哪些流程、制度和规范?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浦东新区今天宣布《社会治理指数评价体系》《“家门口”服务规范》两项标准发布并正式实施,这是浦东新区首次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发布标准,也是首次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发布的区级标准。

  社会治理标准化,是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,之前还没有相应区级标准出台。这次浦东发布的两项区级标准各具特色。

  《社会治理指数评价体系》重在发挥对社会治理过程的跟踪、监测和预警作用,使其成为反映浦东社会治理状况的“晴雨表”,及时准确把握浦东社会治理现状、水平和走势,厘清社会治理的指向和着力点。

  标准中涉及的指标,参照东京、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先进经验,重点考虑浦东新区对市级层面有所作为的领域,可量化、可统计、可衡量,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实现的可能性。指标分为客观和主观指标,既反映实际发展情况的可量化指标,如“每千人配置全科医生人数”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”等,也有反映市民对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的认知度、支持率及其满意度的评估指标,如“生活便利性满意度”“社会保障满意度”等。

  《“家门口”服务规范》重在解决“人随事走”的社区服务痛点。把“家门口”服务标准化,有利于工作的稳定性、持续性,避免因人员流动造成服务经验的流失,也避免因人而异的操作,造成服务效率、服务品质的不平衡、不充分。

  规范在服务内容、功能区域、导向标识、服务要求、服务评价等方面都明确了流程制度,划定了工作边界。比如,标准要求服务站坚持“办公最小化”,最大程度腾挪办公用房让位群众,设置首问接待窗口,改变“一人一座一电脑”封闭格局,以更公开透明、开放共享的服务态度面向居民群众。标准还要求做实决策前的听证会、推进中的协调会、完成后的评议会,项目选择让群众说了算,实施让群众全过程参与,最终成效让群众评判。(记者谢卫群)

  原标题:上海浦东发布基层社会治理标准

  对社区治理及家门口服务进行量化管理


责任编辑:邹祖云

在线投稿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881-5247